夏天是玩水的季節,但是在盡情玩耍的同時也要做好防曬、防止皮膚被曬傷哦!防曬霜的防曬功效是怎樣測定的?其安全性的相關規定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看看。
防曬化妝品功效性評價進展
目前,防曬化妝品主要針對紫外線UV防護性能進行評價,同時,對可見光VL、紅外輻射IR防護性能評價的文獻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此外,針對戶外活動、游泳等特定場景下防曬化妝品的抗水性能評價也在逐步完善中。
1 對UVA的防護性能評價
評價UVA防護性能的指標主要有UVA防護指數(PFA)、即刻曬斑反應(IPD)、持久曬斑反應(PPD)3種。IPD方法由于紫外照射后產生的即時色素黑化時間短,變化快,不易得到一致的評價結果。而PPD是穩定的皮膚曬斑反應、不依賴于UVA的來源,且對整個UVA波段都很敏感,因此,PPD是目前最常用的UVA防護性能評價指標。
UVA防護性能評價方法分為人體測試法和體外測試法。其中,人體測試法應用最廣泛的是UVA-PF(PPD)法,該法起源于1995年的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JCIA) ,隨后被中國【《化妝品衛生規范》(2007年版)】、國際標準化委員會(ISO24442)等國家和組織參考并應用。但各個國家就防護UVA的標識問題還未達成統一,并且都沒有具體的數值,如日本使用PA等級標識,美國使用星級標識,歐盟規定只有達到PPD/SPF>1/3的標準才能在外包裝上標識UVA防護標記。體外測試法大致分為兩大類型,即儀器測試法和生物學測試法。儀器測試法,如美國使用臨界波長法。生物學測試法是提供體外皮膚/皮膚模型或其他模型研究防護機制與防護作用的生物學方法,常用的包括離體皮膚模型和3D皮膚模型。此外,近年來出現了利用對UVA、UVB和太陽模擬光源敏感的釀酒酵母突變株作為防曬劑的生物指示劑。
2 對UVB的防護性能評價
目前, 國際上對UVB的防曬性能評價有較為統一的方法, 即防曬指數 (SPF) 法。一般用防曬系數或防曬因子(Sun Protection Factor,SPF) 來衡量防曬劑對UVB的防護能力。SPF值=樣品防護皮膚的MED/未加防護皮膚的MED。其中,MED(minimal erythema dose)是引起皮膚紅斑的范圍達到照射點最小所需的紫外線照射最低劑量(J/m)或最短時間(S)。
UVB防護性能評價方法也分為人體測試法和體外測試法。人體測試法(標準的方法(FDA 2011,ISO 2444:2010))是利用已知輸出性能的氙燈日光模擬器所進行的實驗室方法。對SPF的計算結果的小數保留位數上各國也有細微的差別。求其算術平均數即為該測試產品的SPF值。每次試驗中至少保證10個以上的受試者出現有效結果,受試者人數不得超過20人。體外測試法即儀器測試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計法和SPF儀測試法。
3 抗水性能評價方法
防曬化妝品的防護能力不僅取決于防曬化妝品本身的防曬性能和施加量,也取決于出汗、水浸、摩擦等因素造成防曬成分的損失。戶外活動、游泳等場景下防曬化妝品的抗水(water resistant)性能非常重要,在某些國家已被證明具有抗水功能的產品也可標記為抗汗(sweat resistant)。抗水保留分數(WRR,water resistance retention)已經成為防曬化妝品的第三個關鍵屬性。
防曬化妝品抗水性能評價方法分為人體測試法(前后SPF比對測試法、UVA誘導熒光成像法、空氣/水界面膠帶剝離法、水滴接觸角測試法)和體外測試法(色譜法、體外載體SPF儀器測試法、溶液紫外透射光譜法)兩大類型。
4 對可見光VL防護性能的評價進展
VL對皮膚損傷的影響現現已成為熱門話題,宣稱可防護VL的產品也已進入防曬霜市場。作為高能可見光(HEV)即藍光,也具有許多對人體健康不利的生物學作用,包括DNA損傷,加快皮膚光老化,破壞晝夜節律和延遲皮膚屏障的恢復速度等。宣稱可防藍光的化妝品數量和種類在逐漸增多,但目前并沒有與評價UVA和UVB類似的統一且有效的評價方法證明所宣稱的產品具有防藍光性能,防藍光性能的評價方法目前還停留在探索階段。
5 對紅外IR輻射防護性能的評價進展
許多最新研究表明紅外輻射,尤其是近紅外輻射IR-A(760-1400 nm)比紫外線輻射更深入皮下組織。近紅外輻射后產生活性氧,并誘導人皮膚中基質金屬蛋白酶-1表達。盡管近紅外輻射不如紫外線輻射那么劇烈,但是重復的紅外線輻射可以導致皮膚的光老化。目前,關于防曬化妝品的紅外線防護效果的評價方法的文獻數量還較少。
防曬化妝品安全性評價進展
防曬產品的安全性可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體的安全性,主要考慮防曬霜中所含有的防曬成分經皮吸收的情況;二是對環境的安全性,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人們開始關注防曬霜對珊瑚礁的影響以及不易被生物降解的防曬劑在環境中積聚從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的問題。
1 對人體的安全性
防曬劑的滲透降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導致全身循環,并造成未知的不良影響。為了保持防曬效果和安全性,濾膜必須停留在皮膚表面,最小限度地穿透真皮。我國對化妝品用防曬劑實行清單管理,在2015年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為《規范》)規定,防曬化妝品中使用的防曬劑必須是該《規范》中準許使用的27項準用防曬劑之中的,而且使用條件應滿足《規范》的要求,并對最大使用濃度做出規定,以確保產品使用的安全性,根據各品牌自身的要求,可對防曬化妝品選作皮膚光毒性試驗或人體斑貼實驗等。此外,也有專利使用斑馬魚受精卵對防曬產品的安全性進行評價試驗。
2 對環境的安全性
隨著人們對曬傷、光老化和皮膚癌風險的認識不斷提高,防曬霜的使用量也在增加。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幾乎所有水源都有紫外線過濾劑,這些防曬劑不易通過普通的污水處理廠技術去除,而在魚類中檢測到防曬劑表面其可能會對食物鏈造成影響。珊瑚礁由處于微妙平衡的生物體組成,它們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微小變化的影響,夏威夷對兩種最常見的防曬霜成分的禁令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禁令的原因是這些成分對海洋生態系統,特別是珊瑚礁可能會產生有害影響。此外,納米防曬劑的應用也讓很多人開始擔憂其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人們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防曬產品的環境安全性評估也愈發重要,尋找環保的紫外防曬劑也許會成為一種趨勢。
*本文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轉載自:藥大妝研
我們的服務:
研發服務 | 體外功效評價 |
• 為功效原料改良及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 為產品配方改良及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 研發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