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理想面部膚色是白里透亮、紅黃度較低,但現實是隨著年齡的增加,中國人的皮膚愈加暗黃,這是困擾多數中國女性的皮膚問題之一[1]。在巨量引擎2023年的統計中,祛黃氣排在美白細分需求的第三名。

皮膚泛黃的機制原因
在排除肝膽功能障礙等的病理因素外,造成皮膚泛黃的主要機制原因包括:皮膚生物黃色素的累積,如脂褐素等;氧化蛋白質(羰基化蛋白質、糖基化蛋白質)的累積;皮膚表面脂質的氧化;外源性類胡蘿卜素的過度攝入;皮膚表觀含水量、光澤度下降。
(1)脂褐素
脂褐素是一種棕褐色、電子密度高的具有自發熒光性的不溶性顆粒。脂質過氧化終產物丙二醛(MDA)與體內含游離氨基的磷脂、酰乙醇胺、蛋白質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交聯形成Schiff堿,使膜脂蛋白之間或其本身之間相互交聯,變成比原來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聚合物,經溶酶體吞噬后,逐步沉積形成脂褐素。值得注意的是,脂褐素是膜結合細胞廢物,不能降解也不能從細胞排出,只能通過細胞分裂被稀釋,在皮膚細胞內大量聚集從而導致皮膚泛黃[2]。
(2)羰基化蛋白質
羰基化蛋白質由蛋白質中的氨基與ROS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生成的活性醛化合物反應而成,為棕黑色具有自發熒光性的不溶性顆粒。皮膚中羰基化蛋白主要存在于曝光部位表皮層和真皮層,表皮層羰基化含量高于真皮層。角質層有相當數量的羰基化蛋白, 盡管角質層代謝周期較短,但長期暴露在氧化刺激因素下會出現羰基化蛋白的增加;真皮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基質成分,故此會出現羰基化蛋白的累積,有研究表明,羰基化蛋白在真皮上層的堆積能明顯引起皮膚顏色的變化[3]。
(3)糖化蛋白質
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由還原糖(如葡萄糖或果糖)的羰基在非酶反應中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化蛋白質。AGEs為棕色或黑色具有熒光特性的大分子物質, 具有不可逆性、交聯性、不易被降解性等, 存在于表皮層和真皮層。AGE不僅對皮膚黃化有貢獻[4],也有可能通過間接誘發氧化應激和炎癥誘發黑色素的生成。
(4)皮膚表面脂質氧化
皮膚表面脂質是由甘油三酯、蠟酯、角鯊烯、脂肪酸以及少量膽固醇、膽固醇酯和雙甘酯組成的非極性脂類混合物。其中角鯊烯等具有高度不飽和性脂質, 在紫外線誘導下, 脂質過氧化形成角鯊烯過氧化物 (SQOOH) 以及丙二醛 (MDA), 增加羰基化反應、糖基化反應, 從而導致皮膚泛黃。
(5)類胡蘿卜素
類胡蘿卜素通常是指C40的碳氫化合物(胡蘿卜素)和他們的氧化衍生物(葉黃素)兩大類色素的總稱。其中葉黃素具有著色功能,當大量攝入后會在表皮積聚,主要沉積在基底層。類胡蘿卜素是一種外源性脂類, 人體自身無法合成, 主要依賴飲食攝入, 當單次攝入過多類胡蘿卜素會造成皮膚泛黃。類胡蘿卜素沉積造成的皮膚泛黃會隨著類胡蘿卜素的代謝而消失。
(6)皮膚表觀
當角質層含水量降低, 皮膚光澤度低、粗糙度高時, 皮膚反射光線的能力降低而呈現黯淡狀態, 從而影響人眼對皮膚整體膚色的判斷。

皮膚泛黃影響因素
導致皮膚泛黃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年齡,紫外線,空氣污染及飲食等[5]。
(1)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生物黃色素降解能力下降,脂褐素等在人體細胞內逐漸沉積, 影響皮膚顏色。糖基化蛋白質AGEs也隨自然衰老在細胞內逐步累積。
(2)紫外線
紫外輻射通過增加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活性氧從而加快皮膚生物黃色素的累積以及皮膚表面脂質的氧化, 從而影響皮膚泛黃。
(3)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物能夠介導ROS的產生, 導致脂質過氧化和蛋白質氧化, 最終形成醛類物質, 從而進一步形成脂褐素、羰基化蛋白、非酶糖基化終末產物,造成皮膚泛黃。同時空氣污染物也能夠對皮膚表觀狀態造成影響。
(4)飲食
類胡蘿卜素含量高的食物包括紅色,橙色,深黃色和一些深綠色的葉菜類蔬菜,如地瓜,菠菜,胡蘿卜,西紅柿,孢子甘藍,西葫蘆和西蘭花等。單次大量攝入類胡蘿卜素會造成其在皮膚堆積, 從而造成皮膚泛黃。
皮膚祛黃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使用氧化反應抑制劑,如VC、VE等。
2.使用抗糖化原料,如雪絨花提取物,山茶樹葉提取物等。
3.不要過量攝取含類胡蘿卜素的食物。
參考文獻
[1] 朱文驛, 查沛娜, 邱顯榮, 孟宏. 中國女性皮膚暗黃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日用化學工業. 2020;50(7):481-487+495.
[2] 焦明雅. 脂褐素形成條件及幾種天然抗氧化劑對其清除作用研究. 碩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21. doi:10.27409/d.cnki.gxbnu.2020.000174
[3] Ogura Y, Kuwahara T, Akiyama M, et al. Dermal carbonyl modifi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yellowish color change of photo-aged Japanese facial skin.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1;64(1):45-52. doi:10.1016/j.jdermsci.2011.06.015
[4] Ohshima H, Oyobikawa M, Tada A, et al. Melanin and facial skin fluorescence as markers of yellowish discoloration with aging.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9;15(4):496-502. doi:10.1111/j.1600-0846.2009.00396.x
[5] 王雅琴, 杜一杰, 許艷勇, 馬來記. 皮膚泛黃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日用化學品科學. 2018;41(12):36-39. doi:10.13222/j.cnki.dc.2018.12.009